对于干细胞捐献,关键是要提升公众对捐献内容的了解程度,消除他们对干细胞捐献的神秘感和恐惧感,而不能热衷于开“法律药方”。
去年5月,15岁的韩宇(化名)突然查出淋巴瘤,干细胞移植是唯一希望;一年之后,终于等到一个相匹配的干细胞捐献者,康复有望;然而,就在即将手术的前三天,捐献者突然反悔了这份“生命的承诺”。
韩宇的遭遇令人同情,15岁的他,本该享受生命带给他的幸福,而如今他却只能躺在病床上。对于干细胞捐献者的“悔捐”,网友的批评指责之声不绝于耳,毕竟生命是最珍贵的,本来韩宇已经看到活下去的希望,但却在转瞬间被扼杀。对于捐献者的行为,有网友认为如果有法律责任苛责,就会逼迫捐献行为的“履行”。其实,这种观点并不可取,就笔者来看,解决“悔捐”不能热衷于开“法律药方”。
说到底,干细胞捐献,只是捐献者的一种主观意愿,要以其主动自愿为前提。这就是捐献的内涵所在,如果通过法律手段绑架捐献者的意志,就违背了捐献的初衷和原则。况且,如果将捐献行为上升到法律约束层面,必然会给捐献者带来心理上的负担和压力,让捐献者面临着“后顾之忧”。有时候,并不是捐献者不想捐献,可能确实是出于某些客观原因,最终让自己不得不出现“悔捐”行为。如此,若要是再追究“悔捐者”的法律责任,明显有违社会道义和良知。
从报道看,“反悔捐献8成都因认识有偏差”。由此,不难看出,目前的现实情况下,公众对干细胞捐献的知识了解存在巨大的欠缺和不足。而且,报道中的“悔捐者”,并不是自己不想捐献自己的干细胞,而是父母和妻子“硬是拖住他不让出门”。从这个角度来看,“悔捐者”的家人,对于干细胞捐献并不了解,依然用一种另类的眼光审视这一行为,心理层面的忧虑和恐惧,必然会让干细胞捐献面临巨大的阻力。如果,对于干细胞捐献的知识推广,能够像献血知识一样得到深入且广泛的普及,“悔捐”行为还会频频出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