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党为了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 目标,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作出的顶层设计。未来国家的法治建设都将依此展开,我们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最终建成标准就是“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 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目标也是每一个法律人为之奋斗的理想。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非常不易。随着依法治国改革的深入,每一步的改革 都可能触及到各种利益,遇到各种阻力,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如湖南衡阳律师被打事件、黑龙江庆安枪击案等几乎都跟司法、执法有关,依法治国需要自上而下的 顶层设计,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基础建设,我们国家并非不重视依法治国的法治基础建设。建设法治国家首先要有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他们才是法治国家 的基础。
对于法律体系建设我们可以很快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但国民普遍具有法治意识与素质却非一蹴而就,可能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我们国家已经明确了 建设法治国家的时间表,当前制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在短期内提高全体国民的法治意识与素质,为我们国家夯实法治基础。
“互联网+法律”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让我们有了弯道超车的机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与普及已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当互联网和法律相遇,从此法律就插上了飞翔的翅膀,用不了多久“互联网+法律”必将成为我们社会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互联网+法律”的特性让我们快速构筑依法治国的法律基础成为可能。首先,“互联网+法律”突破了现有的时间地域限制让普遍服务成为可能。只要 有手机的地方就可以获得法律支持,那些无律师县城的百姓也可以得到和北京人一样的法律服务。让每一个公民都能系统学习法律,熟悉和应用法律基本不可能,但 是给每一个公民“配备”一位随身的律师已经可以实现,让我们的国民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法律支持,全民知法懂法,国家依法治国的法治基础由此得以迅速形成。
其次,“互联网+法律”突破了信息的传播局限,让信息实时共享成为可能。信息的实时共享对依法治国建设的价值在于能够通过信息的公开透明提升法 治公信力,阳光下司法、执法能够让国民树立起对法治的尊重与信仰,这方面我们的司法部门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司法文书公开、网上办案流程查询、网上立案等, 目前信息传播还差“最后一公里”没有解决,就是将国民关注的信息能够第一时间推送到面前,这又离不开“互联网+法律”,只有如此才能让每一个人都能迅速了 解与自身相关的法律信息,在社会活动中自觉主动守法,依法治国的社会秩序也由此成型。
第三,“互联网+法律”突破了当前国家治理的层级体系,让基层问题及时解决成为可能。在互联网时代,对于基层的突发事件与地方政府的非法行为, 地方执政者再想欺上瞒下掩盖事实已经不再可能,各种社会矛盾都能第一时间在国家治理的各个层级得到有效反映,“互联网+法律”的应用将推动民众在法律框架 内及时表达意见,让各级执政者能够充分了解民意,不让社会矛盾积累演变,最后不可收拾。
“互联网+法律”可以为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构筑坚实的法律基础,这其中起作用的除了互联网信息技术外就是广大一线的律师与法律工作者,他们掌握法律知识,在“互联网+法律”应用的每个环节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的律师将是国家法治基础的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