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体对一年来中央针对国家公职人员发布的各类禁令进行了梳理,连同中纪委第三次全会公报在内,2013年至今中央已先后出台15个文件,对豪华超规格办公楼、党政机关文艺晚会、一般公务用车、会员卡、公款旅游、公款宴请吃喝、公款发放赠送月饼年货等节礼、公款印刷赠送贺年卡、公务接待使用鱼翅燕窝或香烟高档酒水、赠发土特产、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等多个贪腐行为高发环节发布禁令。
中央禁令频发,当然是好事。15道禁令约束力大、内容针对性强,发布至今已成效初现,赢得群众广泛拥护。从刊载15道禁令的文件形式看,包括8个通知、2个规定、2个意见、1个办法、1个条例和1个会议公报。从立法学角度分析,其中只有条例、规定和办法比较符合法治意义上的规范性文件的形式要件要求,而更多的禁令是用通知、意见等普通公文形式颁布。
规范国家公职人员群体的职务行为,是法治国家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从法治发展根本规律入手,结合目前我国对公职人员管理以发布文件为主的常规做法来看,法治化才是一道道禁令长期运转的根本途径。
因此,我国在用禁令严管公职人员言行的同时,更应该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将各项禁令上升为规范性法律文件,将党中央主要针对党员干部的监管全面延伸至所有国家公职人员群体,实现依法规范国家公权力的运行轨道。
让禁令变法律,可以让群众看到中央对公务员监管常抓不懈的坚定决心。目前,各项禁令成效显著。在一些公务员叫苦的同时,群众却在拍手称快,公权力运行状态令人耳目一新。及时提炼整理各项禁令内容,适时将这些内容通过法定程序变为法律或行政法规,既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完善治理体系之举,也是在向群众传达中央将对公职人员作风常抓不懈的重大信号,更能赢取群众的拥护和期待。
让禁令变法律,可以沿着法治轨道逐步完善公职人员监管制度体系。如何管住公职人员?目前来看,依法制度化管理才是最根本的途径。通过将各项禁令上升为国家法律,可以让公职人员在入职之初就具备完整的职业行为模式预期,既能对稳定公职人员职业心理状态起到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对公职人员进行全过程的行为预防和提醒,避免让其产生纪律要求不断变化的不确定感。最终通过公职人员监管法律体系的建立,将这一极其重要的群体完全纳入法治轨道,夯实依法治国的制度基础。
令者,所以束行伍、治官吏者也。令行禁止的古训,虽至今管用,却更应该从顶层设计的宏观领域着手,通过法律制度来完成对国家公职人员的规范治理。禁令虽好,但毕竟不如法律规范和持久。因此,在欢迎更多禁令出台的同时,更要呼吁将既有禁令变法律。
禁令亦是保护
15道禁令不仅是对官员的约束,也是对官员的保护。过去经常听到有官员抱怨,“请客吃饭天天醉,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但是没办法,为了工作必须喝。随着制度建立健全并且深入人心,接待有着严格的规定,官员应该没有这样的烦恼了。还有出事官员事后忏悔,自己本来也是一个清官,也想干一番事业,但走上领导岗位后,禁不住各种诱惑,因为一个小礼品而开了头,最终一发不可收拾。现在有了禁令,不仅送礼的人少了,而且拒礼更加理直气壮,如此岂不是少了许多贪腐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