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分析认为,违规、行业因素和净涉案资产分别上升563.01%、65.87%和61.08%是该行业风险上升的直接表现,宏观经济环境对建筑业影响开始显现。 1
2月21日,《2014中国上市公司法律风险指数报告》(下称《报告》)由法制日报社和中国政法大学企业法务管理研究中心在京联合发布。
《报告》对2507家上市公司2013年的法律风险指数进行了测评。测评结果显示,从行业看:总体上2013年行业法律风险状况变化不大,金融保险业法律风险指数最高,其次是纺织服装皮毛制造业。而信息技术业与传播与文化产业的法律风险指数最低。
“依法治市要转向轻审批重监管,让市场发挥决定作用,用强法治来加大违法成本,加强监管队伍的建设,加强二级市场的监管,优化强化监管手段,用大数 据、刑事处罚、经济处罚、行政处罚等实现资本市场的法治化,”在发布会上,全国人大常委、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发表主题演讲时 谈到,国家治理要法治,企业治理同样经历从人治到依靠规则、依靠现代企业制度来规范企业运行的过程。
法律风险总体稳定 建筑业风险上升快
建筑业2013年度法律风险得分由2012年的第17名上升至第8名。
报告分析认为,违规、行业因素和净涉案资产分别上升563.01%、65.87%和61.08%是该行业风险上升的直接表现,宏观经济环境对建筑业影响开始显现。
而与建筑业相关联的房地产业,房地产行业法律风险排名由2012年的第2名下降至2013年的第11名,风险值下降了4.181,法律风险回落至历史正常水平。
课题组负责人介绍,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共有2534家。鉴于测评所涉及指标的历史和当期信息的可得性,课题组对2507家上市公司2013年的法律风险指数进行了测评,涵盖了该年99%的上市公司。
此外,测评主要基于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数据。如:重大诉讼次数、涉案资产/净资产、违规次数、高管责任次数等。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上市公司的财 务状况、公司属性、公司治理、人员结构等,均为客观状态。中国上市公司法律风险指数报告自2008年起每年发布,今年是第七次。
国际化经营风险持续上升
报告还专门对2507家公司的国际业务进行评测。
结果显示,2013年,总计有1374家公司有国际业务,占所有公司总数的54.81%,有国际业务的上市公司法律风险指数均值为27.593,比整体风险均值高了7.51%,这意味着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上市公司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外部经营和法律环境。
从时间纵深看,自2010年起中国上市公司走出去的力度持续加大,近四年一直呈现上升趋势,2010、2011、2012、2013四年有国际业务的上市公司占当年上市公司总数的比例分别为48.6%、50.19%、54.2%和54.81%。
而从行业分布情况看,机械设备仪表制造业、石化塑料制造业和电子制造业有国际业务的公司数量较多,分别占有国际业务公司总数的 27.29%,12.95%和10.26%;但从各行业本身来看,电子制造业、纺织服装皮毛制造业和机械设备仪表制造业的国际化程度最高,有国际业务的公 司比例分别是92.2%、83.3%和75.9%,远远高于54.81%的市场均值。
2014年报告还显示,国有法人类上市公司的法律风险本年度首次高于非国有类公司。
对此,报告分析:诉讼、业务结构、关联交易、累计担保等指标的得分上升较快是原因所在。这表明当前国有法人类上市公司在企业经营上处于 较为困难的时期,以深市为例,据统计,2013年深市主板国有企业的收入和净利润增速分别低于该板块民营企业6.4和16.7个百分点,净资产收益率低 2.5个百分点。